close
端午節過後,台灣的天氣就正式邁入潮濕而炎熱的夏日季節。小寶貝們除了可以開心的到海邊戲水、跟爸比媽咪出外踏青或是偶爾吃點冰棒消消暑外,「夏天」這個高溫氣候,爸比媽咪們仍需要多多關注您家小寶貝的健康,中暑、夏季熱和尿布疹,也許不是個令人恐懼的疾病,但一旦您家寶貝受到其中一種徵狀的侵襲,還是會渾身不舒服,其實,只要注意到溫度的調節,就能帶給小寶貝一個開心的summer day!

Conception概念篇

認識下視丘、新陳代謝與恆溫狀態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張亞玫表示,出生1個月內的新生兒,由於大腦內的「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尚未發育完整,因此,無法與一般人一樣,維持生理正常的新陳代謝與恆溫狀態。

張亞玫醫師進一步指出,當新生兒剛離開媽咪溫暖的子宮時,體溫大約37℃;不過,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小寶貝的體溫就會有明顯的改變(如:在較寒冷的氣候時,新生兒若沒有作好保暖的措施,體溫可能會會降至攝氏35.5℃以下)。

Hypothalamus‧下視丘

負責體溫、情緒、 飢餓、 口渴與循環節奏

下視丘位於腦的底部(如圖所示),而大小像是一粒豆子般(大約是腦部重量的1/300),但卻負責了十分重要的行為功能。而其中的功能之一便是「控制體溫」。下視丘如同溫度計一樣會先感應人體體溫,然後依據所接受到的體溫狀態,再送出需要調整體溫的訊息(例如:假如下視丘偵測出夏季時我們的體溫過高,就會發出讓你皮膚擴張毛孔的訊息)。

註解:
1. 枕骨葉。
2. 小腦。
3. 瘠隨。
4. 腦垂體。
5. 下視丘。
6. 胼胝體。

Metabolism‧新陳代謝

意指身體內所有的生理活動

「新陳代謝」意指涵蓋了身體內所有的生理活動(包括:荷爾蒙、內分泌與澱粉類、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的代謝調控。假使體內的任何一種荷爾蒙或酵素等因子出現分泌過多或過少的現象,就會改變這六大營養素在體內代謝、消化、吸收等過程,進而影響身體的健康。

Constant temperature‧恆溫

藉由新陳代謝保持恆溫

人類是可藉由新陳代謝保持身體恆溫的哺乳類動物,而有許多動物也都是一樣透過新陳代謝產生能量的。一般來說,人類是透過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在血液中循環,使身體處於固定的溫度下,通常人類身體的恆溫溫度,都會高於所處的環境溫度。

醫學小常識 體溫調節2方法

方法1‧溫度過低→身體會藉由顫抖,靠著震動來增加熱能。
方法2‧溫度過高→經由排汗,利用汗水把身體過多的熱能帶走

Processes‧體溫調節流程圖

Control‧體溫控制2方式

大致上來說,人體的體溫控制可分為行為和生理2種方式。

方式1‧行為控制

當我們感受到天氣變冷的時候,會為自己與小寶貝加添衣服;反之,當天氣炎熱時,我們和小寶貝就自然減少穿在身上的衣服數量與厚度,同時,會為家中增添暖爐或冷氣。

方式2‧生理控制

生理控制指的就是交感神經與下視丘的交互作用,為的是要增加皮膚的血流,使身體散熱與出汗。交感神經在天氣變冷的時候,會將皮下動靜脈血管間的短路開放,使血液能夠從動脈直接由短路流回靜脈,以減少熱能從皮膚表面散失;相對地,假使氣溫升高,則皮下動靜脈血管間的短路就會關閉,血液就會從皮下的微血管流回靜脈,以增加皮膚的散熱作用。

而下視丘的有感溫細胞,就能偵測到血液的溫度與皮下感覺神經所傳來的體溫訊息,並與身體原有的溫度相比,若高於正常溫度就會打開啟身體的散熱系統(像是:皮下血管擴張、動靜脈間短路關閉與出汗),同時也會驅動身體的行為反應;反之亦然。

Doing‧實戰篇

張亞玫醫師認為,當天氣漸漸炎熱,對於家中有小朋友的家長來說,是需要小心照護的時刻,特別是1歲以下的小寶貝,因為體溫調節能力還不夠成熟,再加上體表面積較大,吸收溫度與代謝較快,以及無法自行透過言語與行為來表達身體的感覺,因此,爸比媽咪們平日對他們的「觀察」是很重要的!究竟小寶貝什麼樣的反應是代表溫度升高?居家或外出時的避暑方針為何?又該如何對付中暑、夏季熱與尿布疹呢?

Response3表徵‧體溫up up

表徵1‧活動力降低

在小寶貝體溫升高的初期,會藉由減少活動力來減少產熱,目的是要幫助體溫恢復正常。

表徵2‧皮膚發熱

當爸比媽咪發現小寶貝活動降低時,可以摸摸他們的皮膚,如果感覺到皮膚的溫度比平常高,就表示體溫有可能正在上升中。

表徵3‧發冷反應

若發現小寶貝有顫抖的反應,表示是發燒的前兆。

上述3種表徵,張亞玫醫師解釋,前2者可能是中暑或夏季熱,都屬於體溫過高(hyperphermia)的非發炎反應,而表徵3則是因身體發炎所造成的發燒(fever)。

醫學小常識 非發炎反應 v.s 發炎反應

《非發炎反應》

張亞玫醫師指出,0~1歲左右的嬰幼兒,在夏季常見非發炎反應的狀態有2。

狀態1‧中暑

● 環境
高溫環境下。
● 生理反應
因身體對突如其來的高溫來不及反應,而沒有流汗,且來不及散熱,導致體溫上升。
● 徵兆
會先感到頭痛、頭昏與疲倦,然後汗流的很少,慢慢皮膚會發熱,摸起來燙燙的,接下來,就會覺得脈搏跳動快,嚴重時可能失去判斷力,甚至抽筋,數小時內就會造成死亡。
● 預防方法
避免在上午10點~下午2點間曝曬在太陽下。
注意:中暑時的的體溫升高,是在高溫下所產生,所以不會在中午曬太陽,晚上才出現體溫升高的情形。

狀態2‧夏季熱

● 原因
為西方小孩常有的問題,因為體溫調節中樞功能未趨成熟,所以在4歲以前的夏天,會有持續發燒的現象;但長大以後這種夏季熱的現象,就會自然消失了。
● 生理反應
由於,這是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嬰幼兒才易發生的問題,即使是正常小孩也可能在夏季出現體溫突然升高的現象,因為不是發炎所引起的發燒,所以,您家小寶貝的活力是正常的,白血球等血液檢查也會是正常的,同時,體溫的升高應該不會超過攝氏39℃(肛溫),且一天之中,體溫最高的時刻大多發生在凌晨。
● 治療方法
一般夏季熱對於退燒藥都沒有什麼反應,因此,建議媽咪可以使用冰枕,讓小寶貝躺在上面,或是將冷氣調到22度左右,都可讓患有夏季熱的嬰幼兒退燒。

《發炎反應》
張亞玫醫師表示,身體因為某器官發炎,造成白血球過多,就會導致發燒,如果您家小寶貝的體溫長時間高於正常值,就有可能是發燒,建議應前往小兒門診請求醫師的協助,確認發炎的情形,以免延誤就醫,造成不必要的遺憾。

equipment‧抗熱好幫手

為了讓您家的小寶貝,免於高溫的威脅,小編特別將抗熱好幫手,又細分成居家與外出2個部份,讓媽咪可以做好完全的準備,以抵禦夏日熱浪的來襲。

居家幫手 3要點‧好涼快

知名部落客主婦生活遊格主Aille建議,家中溫度與溼度的調控,是預防小寶貝在家體溫升高的重要關鍵,以下3要點,提供媽咪們參考。

要點1‧溫度計與濕度計必備

媽咪可以在小寶貝長時間活動的地方,準備一個溫度計與溼度計,並確保溼度能維持在50~60度之間,以及室溫在27~28℃左右。

要點2‧通風為上策

夏天除了室溫不能過高外,維持室內的通風不悶熱,也是很重要的,不僅能讓空氣流通,也能使家中的溫度維持在較正常的範圍裡。

要點3‧開冷氣的時間點

冷氣絕對是夏日必備的良伴,但也沒有24小時開著的必要,在沒有開冷氣的情況下,只要維持室內通風,溫度應該就不會太高,若時常讓小寶貝吹冷氣,反而會降低他們皮膚天然的防禦力。

外出幫手 6措施‧不中暑

張亞玫醫師與Allie格主皆提醒,若夏天要帶小寶出門,一定要有以下6措施,才能抵擋烈日的傷害。

措施1‧長袖+長褲

即使夏天非常的炎熱,媽咪要帶小寶貝外出時,還是應該給她們穿上透氣且吸汗的薄長褲與薄長袖,以阻絕紫外線的照射,也能避免蚊蟲的叮咬。

措施2‧防曬油

不論是大人、小孩,夏季出門一定要記得擦防曬油;不過擦防曬油的「時間點」很重要,建議是在外出前的30分鐘擦防曬油,才能在外出時發揮功效,且記得每隔1~2小時,就要補擦一次。

措施3‧全罩手推車

帶小寶貝出門,有手推車還是最方便,因此,如果您家的手推車是全罩的,一定要完全遮蓋小寶貝平躺時的身體,即使是半罩的也沒關係,現在許多婦嬰用品店,也都有販售可以加裝在手推車上的遮陽套。

措施4‧水分補充

外出一定要記得攜帶能解渴的茶水,或是運動飲料,如果擔心運動飲料過甜,建議媽咪們可以以1:10(運動飲料1;水10)的比例,調和後給小寶貝飲用。

措施5‧注意過熱的娃娃車

如果將小寶貝抱離手推車超過很長的時間,在要將他們放回手推車以前,一定要注意手推車的座椅是否過熱,媽咪可以使用「即冷劑」,讓座椅瞬間降低,以免燙傷了小寶貝細嫩的肌膚。

措施6‧隨身攜帶濕毛巾

濕毛巾不只可以隨時清潔小寶貝的手腳,在他們體溫有點升高時,也具有冷卻的作用。

Special‧番外篇

夏季炎熱的溫度,不只會帶給小寶貝生理上的不適,全身體表面積最大的皮膚,更是高溫下的間接受害者,以下3種常見與1種特殊症狀,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

1. 尿布疹

好發部位
與尿布接觸的下腹部、生殖器、大腿內側與臀部。

發生原因
常時間使用尿布,使得皮膚長時間處在一個潮濕、密閉且高溫的環境中,再加上尿液與便便中的刺激物,造成皮膚角質障壁受損與抵抗力降低,再加上重複的摩擦所導致。

徵狀
小寶貝的皮膚上會出現紅色丘疹與水泡,甚至糜爛而合併念珠菌感染。

改善方式
保持小屁屁的通風與乾爽,並請時常更換尿布。

2. 汗疹

好發部位
易出現在汗腺阻塞的位置(在表皮與真皮交界處),或是頸部、腋下與腹股溝等處。

發生原因
因為嬰幼兒常常被包裹的緊緊的,所以在夏季容易出汗所造成。

徵狀
皮膚上可見成群1~2公厘的晶瑩剔透小水泡,只要輕輕一碰,水泡就破了,更容易因為小寶貝反覆騷癢而形成細菌感染。

改善方式
保持皮膚乾爽,也要選擇寬鬆、透氣且吸汗的棉質衣物,當然通風與涼爽的環境也是很重要的。

3. 汗皰疹

好發部位

兩側手掌、腳掌、手指或腳趾側面。

徵狀
會有許多令人感到劇癢且散在或聚集的小水泡或小丘疹,水泡位置通常較深,所以比較不會破開,若不慎水泡被抓破,則會有流湯的現象,甚至引起細菌感染,而形成膿痂疹,若水泡沒被抓破,則在1~2週之後,經醫師治療後,會自然收乾掉,而形成類圓形的乾皮屑輪,然後恢復成正常皮膚。

改善方式
要保持足部的乾燥,選擇透氣的棉襪子,而且應避免浸泡熱水或藥水,以免造成糜爛及細菌感染,一般汗皰疹會發生在年紀較大的孩童或成人身上。

4. 熱衰竭

發生原因
因為流汗過多,而沒有液體或電解質補充所導致。

徵狀
令人感到疲倦、身體軟弱無力、血壓低、皮膚濕冷且蒼白,嚴重甚至會失去知覺,造成循環衰竭。

改善方式
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在室內也要注意通風是否良好以及攝取足夠的水分和營養。

張亞玫
現職:台北市立聯合婦幼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專長:兒童重症、兒童心臟病。

Allie
現職:知名部落客主婦生活遊格主
網址:http://aille.pixnet.net/blog




媽咪寶貝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ng1234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